小店“春天花会开”? 全球滚动
走出地铁口,在街角咖啡店买一杯美式,顺路再来一个喷香的葱油饼,是上海白领们的日常,也是沿街小店每天期待的“开门大吉”。
一家又一家小小店铺,让城市烟火气更浓,也让人们的日常更为便利。随着春天到来,上海街角的小店逐渐热闹起来,忙碌的生活一如人们的期待。
小店,是城市商业的毛细血管,连接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更为解决就业和促进消费“注能输血”。不过,随着消费复苏,店面房租、用人成本也水涨船高,步入“春天”的小店,真的迎来好日子了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眼下,小店前行的步伐并不轻松,店主们对未来有更多期待。他们不希望成为政策的盲区,自负盈亏的市场规则背后,盼望着更具温度的营商环境来到身边。
升温
利达汤圆馄饨店午市客满
4月的某个中午,位于上海四川北路一个巷子口的利达汤圆馄饨店正值用餐高峰,狭长的店铺内摆着六张餐桌早已满员,冷拌荠菜肉馄饨加一碗芝麻汤圆是这里的标配,忙不过来的店员们正在招呼几位顾客“自助打包”带走。
春天似乎来得猝不及防,同样忙得停不下脚的,还有虹口区山阴路上光头生煎店的掌勺大师傅。“今年一开年,过了元宵就忙了,一下子恢复到了三年前的光景。”大师傅告诉记者,这家小店已经在山阴路上开了十多年,分了生煎档和面档两个店铺,“生煎7点,面8点,基本上到点卖完就回家休息了。”
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一条条小马路上的店铺总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坐落在静安区威海路的小实惠嘉主要客户是附近的公司白领、小区居民,有时经常光顾的回头客会带着新朋友过来,新朋友又渐渐变成老朋友。
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小店经历过不能正常营业的困难阶段。店主纪老板称,去年下半年经营情况慢慢好转,但人气仍然不是很足,客流量只占以往的30%,今年开春之后才终于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春天的到来,背后更有政策的驱动和信心的复苏。
3月23日,上海市出炉《关于我市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重点围绕“全年消费节庆”“四大经济”“四大消费”“提升商业空间品质”和“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等五个方面,大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稳增长,促消费,提出15项措施。
感受到了这样的温度,小店店主们也有了新动作。
山阴路上开着一排小店
在山阴路光头生煎店旁,一家挂着24小时营业的浓汤面馆亟待开业。店主刘先生和合伙人坐在店内聊着今后打算。
十年前,刘先生和妻子在闵行区虹中路上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面馆,尽管疫情期间遭遇了一些难题,但凭着和房东十多年的交情,房租获得部分减免,小店挺过难关,如今眼看市场回暖消费复苏,刘先生把闵行的店面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和妻子着手准备开辟新店。
等待着开业的浓汤面馆
刘先生看中了山阴路旁大多是老居民区,消费群体数量大,马路窄小店又多,开在这里环境很好,令人心安。但同时,他心里也在盘算着一笔账,房租加人工费,得有多少营业额才能稳步获得盈利。
压力
房租,是小店店主们聊起经营状况时的高频词,也是他们日常开支中的重头。
刘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在山阴路租下的店铺满打满算40多平,一个月的租金就要一万八,还需要雇四个工人,一个大菜师傅月薪起码九千多,三个帮工人均起码五千多,一个月不算采购就有大约四万二的成本需要负担,为能尽快盈利,刘先生准备24小时营业两班倒,同时也要上外卖平台增加销量。
今年三月开学以来,远离市区的松江大学城,文汇路上人流熙攘,聚集了各色各样的餐馆、小吃店、奶茶铺。热闹回来了,高昂租金仍是店主们最大的成本压力。
文汇路小店门口在排队
4月中旬,记者首先来到“想飞天地”购物广场入口处的桃李水果店,该店铺主营水果,价格低廉,已在文汇路上开业21年,中间经历了一次搬迁。店主坦言,今年生意有所恢复,但依然面临着较大经营压力,主要还是因为租金,“我们这边大概16万一年,那边那几家店铺大概就需要二三十万了。”算上各类支出,这家面积约20平方米的店面,每天销售额要达到3000元才能回本。
沿街道外侧往里走,阵阵香气传来,“馋猫鸡柳”是文汇路上的新晋网红小食。“摊算下来,我们一天的租金五六百块,一年下来大约二十万。”老板娘介绍,店里的小吃一份8元到25元不等,除去水电、成本、房租等,想要回本的方法只有尽可能做到薄利多销。
文汇路上,做小本生意的商家不在少数。在四期“吃货天地”就有五十几个档口。附近大学生众多,这里就像是一个“校外食堂”,虽然相较于沿街店铺租金有所降低,店主们还是逃不过价格上涨。
文汇路四期“吃货天地”
吃货天地“kiss章鱼烧”档口负责人表示,营业八年租金涨了三次,由于门面就在出口位置,房租目前已经达到了一年二十多万。香港新发烧腊、黑先森·饭团铺等商家表示,今年租金比往年涨了一万元左右。糖水粥铺档口的老板告诉记者,想要赚回本,一天的营业额要达到1500元。按照单杯饮品均价4元计算,至少需要卖出375杯。老板说,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能达到这个量,但压力也与日俱增。
在文汇路,租金的上涨幅度还充满不确定性。“有时候房东看生意好,原本租金十几万签了三年合同,合同到期了就又涨到了二三十万。”有店家这样感叹道。
为减轻租金压力,店主们也想了种种方案。“kiss章鱼烧”就选择和另外两家小吃店分租,租金减少一半。还有不少店铺压缩人力成本,即便很累也尽量不雇佣帮手,凡事亲力亲为。
以大学生为主的文汇路并不是全年都有充足的客流量,寒暑假大学生返乡时节就是它的淡季。在此期间,有些店铺选择不做生意,闭门歇业,部分营业的店铺生意也不太理想,但房租照付,这也意味着文汇路的店铺需要在开学旺季做到尽赚多赚。
市中心的威海路上,一家小小的美发店也迎来房租上涨。店主王先生介绍,今年月租金提高了10%,每月三万左右。令他颇为无奈的是,这家店大房东是国企,二房东为私人,特殊时期协商租金、享受扶持政策并不那么容易,“去年(疫情后)没谈下来,只给免了一个月租金。”
相隔百米的小实惠嘉餐馆,店面由经营者购置,虽然不用担心租金,但依然逃不过用工成本上涨。
威海路小实惠嘉
“一些小青年现在都不愿意做餐饮行业的服务员,流动性很大。员工们或许想要找一个收入更高的工作,把之前三年的亏损补回来。因此为了稳住人心,我们店在员工原本的收入上提高了一大步。但这种招工成本上升、留人难的问题,对于小企业主来说会感到比较累。”
店主纪先生说,出于对老客户们的感情,暂时还未调整菜品价格,但他说,或许未来还是不得不进行一个小幅度的上涨。
被“看见”
关系到小店生存的还不止租金。
例如道路动迁整改,2022年1月,因愚园路局部整改,王记葱油饼跟隔壁富春小笼等店铺一起被关门,其时距离店主王永新师傅离开家乡落脚上海正满30年。幸好,汉庭酒店负责人及时向小店伸出了援手,时隔一年,王记葱油饼也在汉庭酒店襄阳南路店旁的门店内焕发新春。
同样是网红葱油饼店,做了40年葱油饼的“阿大”却在近日关闭了位于永嘉路的小店。
阿大的儿子吴先生告诉记者,永嘉路门店的房租原先是饿了么和自己的父亲一人一半,房子租期到了,对方也不合作了, 店面的租金仅靠自己能以支撑,所以就不在那边做了。现在父亲正尝试回到最初开店的茂名南路靠近南昌路附近继续开店,目前还在筹备中。
生存压力之下,不少小店店主更希望被“看见”,在这座“国际消费之都”抓住更多机会。
范公面馆外景图
每逢中午饭点,开在普陀区汉阴路石泉五村小区东北7号的范公面馆颇为热闹,周边老小区的居民们纷至沓来,捧起一碗热乎乎的辣肉面,抑或加一碟白切羊肉,就是一顿经济实惠的大餐。
“总感觉政策的支持更多针对大型商场或者连锁企业,对于我们这种不知名的小餐饮店,好像政府的补贴还没有渗透到这一块。经营好与坏,都是我们自己的。”
范公面馆的店主杨女士希望消费刺激政策的覆盖范围再扩大一些,延伸到自家小小的门店。
记者查询上海一网通办网站发现,此前商户参加“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活动需在上海电子消费券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报名,进行一些支付技术对接。然而对于许多繁忙并且以传统线下方式经营的小店店主而言,仅仅是网络公告,政策似乎还不足以到达他们身边。
小实惠嘉的店主纪先生就因为缺乏了解,没有以小店的名义去申请参与。“我是听太太介绍,才知道这个活动,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去参与过抽奖,很幸运中了一些消费券,但是我对这些电子券的操作缺乏概念,因此中了之后又把它浪费了。”
位于东诸安浜路的White Space留白咖啡店则是在长宁区爱购消费券活动的主办方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下,才了解并参与了相关促消费活动。“确实感受到政府对于疫情后面临生存压力的小店的关怀,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咖啡店主理人阿宝这样说道。而对于今年即将启动的五五购物节活动,阿宝目前对如何参与、有何亮点了解还不多。
后疫情时代,如何通过政策性补贴、经营空间优化、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来扶持小店经济发展,是相关政府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工商联界别带来一份《关于为小店经济解难题、促发展、增活力的建议》。该提案建议,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和商业布局方案时,应为小店小铺的生存发展留出必要的物理空间,提供相对便宜的经营场所,并通过规范管理、网络赋能等手段,打造脍炙人口、近悦远来的旅游景点。
也曾有人大代表建议,要给予小店更多的发展空间,是否可以研究探索在社区、乡镇内盘活一些存量物业,保留一部分成本低廉、价格友好的商业空间,提供给小店,让后者先存活下来,再谋发展。
小店不应成为政策的盲区,自负盈亏的市场规则背后,店主们也期待着更具温度的营商环境来到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