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老陈家兄弟火了!|世界今亮点
笊篱作为一种传统的厨房用具,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大家并不陌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市的乡村城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把笊篱用来捞米饭、捞饺子。
对很多人来说,笊篱只是普通的厨房用具,可抚宁区的陈振奎、陈振国兄弟及其家人,对这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它与整个家族的缘分延续了百余年。
作为陈家的祖传手艺,陈记笊篱编制技艺从清朝末年流传至今,传到陈振奎、陈振国这一代,已是第三代了。
(相关资料图)
2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抚宁区南关东二条陈振奎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大小不一的笊篱。木质手柄,铁丝编制的笊篱底形似蜘蛛网,最大的笊篱底直径有40多厘米,加上木柄足有1米多长,小的仅有20厘米,精巧细致,这些笊篱均出自陈振奎和弟弟陈振国之手。
陈记笊篱有多种规格,可以根据需求定制。
“他编笊篱我旋把儿,我俩分工不同。”69岁的陈振奎笑呵呵地向记者介绍。弟弟陈振国坐在马扎上,手中一团亮晶晶的银丝便是编制笊篱的主要材料——镀锌铁丝。
陈振国说,笊篱编制有起头、打底、制框、旋把儿等多道工序。只见他灵巧自如地翻动手腕,手指灵巧缠绕,不一会,一朵形似花朵的笊篱头便起好了。随后,他将发散的铁丝按股拧成花柱形状,手指顺势打圈,一圈一圈将发散的铁丝盘成网,40分钟左右, 一个直径16厘米左右的笊篱底便编完了。
陈振国用铁丝编笊篱。
陈振奎负责旋把儿、上圈,木条经过加工后打孔上底,一把笊篱就做好了。兄弟俩互相配合,家用的小型笊篱一天就能做20把。
陈振奎加工木料准备旋把儿。
陈振奎兄弟做笊篱的手艺传自于父亲,两人十来岁就跟大人学着编笊篱。笊篱看似简单,做好却不容易。
收网要有力度,必须做到线跟线间隔一致,这样编出来的才坚固实用。铁丝看似柔软,实则锋利,初学时两人都曾吃过苦头,手被划出道道血痕。长时间编织手指发力,兄弟俩手指粗大布满厚厚的茧子。
陈振奎展示40多年前他亲手制作的很打眼的老物件。
陈记笊篱经济实惠、经久耐用,在抚宁当地非常有名气。陈振国说,改革开放后,家里笊篱卖得非常好,一个集就能卖几十把,过年时更抢手。“那些年月靠卖笊篱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
这些年,为更好满足大众需求,陈家也对笊篱不断改良,选材从柳条到更为结实的铜丝,再到更加经济实惠的铁丝。
为了让笊篱用途更广,20世纪90年代初,陈家人拓宽思路,让笊篱由家用拓展到学校食堂、罐头厂、大型酒店里,实现用途多领域覆盖,由固定尺寸型号发展为根据需求量身定制。
近些年,机械加工兴盛,漏勺等各式新颖美观的器具出现,人们选择更多样化,笊篱不像之前备受青睐,陈振奎和弟弟不再追集售卖了。可有时间,他们依然编制笊篱。陈记笊篱名声在外,有需求的人依然打听着找到家里购买。“现在家用少了,购买的多是企事业单位食堂、淀粉厂等单位。”陈振奎说。
编笊篱不再是为了生计,更多的是一份感情和匠心的传承。陈记笊篱编制技艺被评为抚宁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陈振奎、陈振国兄弟传承的决心和信念更坚定。
目前,他们也在向家里下一代传授笊篱的编制技艺,让陈记笊篱的传承代代有人,将祖辈留下的技艺发扬光大。
热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