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活动举行——今天我们如何非遗
打车前往临海紫阳街,司机师傅张口就是“糯叽叽的台州”,对乌饭麻糍、蛋清羊尾等非遗美食如数家珍。
非遗,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
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恰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临海)系列活动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举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浙江是非遗大省,拥有昆曲、古琴艺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11个大项的人类非遗项目,数目位于全国第一。在浙江,非遗的面貌是多样的。
更活态的非遗
保护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传承下来。
昆曲《雷峰塔·水斗》、笛子《姑苏行》、海盐滚灯等优秀非遗节目展演精彩纷呈。当演到省级非遗项目“水火流星”时,流星舞动,犹如一条火龙在空中盘旋,十分壮观。
为了参加当天的“水火流星”演出,大学生杨宏业特意从杭州赶到临海。他说:“跟着师公王耀国学了5年了,几乎每个周末都去训练,纯粹是个人爱好。”
“非遗进学校的传播效果,比工匠点对点的传承覆盖面更广。”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王志仁,每个工作日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周我都往学校跑,近的到温州大学、瑞安小学,远的到上海、北京。”
对此体会最深的是群众。小学三年级学生张芯平时挺害羞,学了一学期的临海词调,已经敢登台表演了。
现场还有丰富的体验活动,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富非遗游……非遗成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观看、可品尝、可体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我省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开展500多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
更时尚的非遗
张伯端徜徉过的紫阳街、鉴真和尚落过脚的龙兴寺、戚继光驻扎过的府城墙、朱自清流连过的瓮城……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为载体,以千年古城文化为积淀,2.8万名原住民生活在府城里,留下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同时,非遗的活态传承从未停止。一走进古城,就能碰撞到古城汩汩的脉搏,传统文化店铺+新潮经济业态彰显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也将此地变成了新潮的地标。
当下,以非遗老字号、文博、文创为主的消费风尚兴起,“新中式”“国潮”成为时尚关键词。越来越多的非遗“上云”冲浪。杭州楼外楼开设了淘宝旗舰店,传统菜肴烹制技艺成了“致富经”。正值“6·18”期间,工作人员小刘在浙江非遗美食嘉年华上热情向游客推介。
非遗文化还与游戏IP、动漫产品跨界联合,化身文创衍生品。去年,手游《忘川风华录》曾上线素有“中华第一灯”美誉的仙居花灯,还邀请到国家级非遗项目仙居花灯传承人王汝兰老师,为玩家讲解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
更多元的非遗
当天,还对浙江首批11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进行授牌。什么是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雁解释说:“从前的非遗保护,多是保护其本身的技艺和文化,现在我们提出区域性整体保护,将通过项目融合、产业融合,凸显区域文化特征,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力。”比如,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由拱墅、余杭和临平共同创建,实施“产城乡、人文景”的深度融合,让半山立夏、径山茶宴、清水丝绵等融入当下生活,培育王星记等非遗品牌36个、开发25条非遗主题游线。
放宽视野,将形成更大的合力。不久前,省非遗保护中心在一场圆桌会议上,剧透了一个令人期待的项目——省非遗馆。据介绍,省非遗馆位于杭州市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我国首座大型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目前,场馆建设以及开馆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很快就将与大家见面。
“省非遗馆从时间、空间、物质和文化等4个维度全面展示浙江绵延万年的非遗文脉,相信更多新颖的展示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见人、见物、见生活。”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